
晨读古籍时看到一句话,突然愣了神:“有的医家总把'涩脉’和'数脉’绑在一起说,可真的对吗?” 提起中医把脉,很多人会想起“二十八脉”这个固定框架——就像背英语单词,每个脉都有标准答案:迟脉是跳得慢,数脉是跳得快,涩脉是往来不畅,它们似乎永远水火不容。可历代医家都在悄悄打破这种“绝对”:李士懋先生曾提出,判断迟数不看跳得快慢,要看脉的“势头”;判断涩脉,关键是振幅大小而非手感滞涩,就连“主死”的代脉,也不是只有“跳着跳着停一下”这一种可能。 从前觉得这些观点够颠覆了,直到自己摸过更多脉象才明白:人体比书本复杂太多。遇到气郁严重的人,脉有时跳得滞涩不畅,可郁久了又会突然快一下——这就是“涩脉”和“数脉”同时出现了;还有人左手脉快、右手脉涩,寸部脉快、尺部脉涩,哪有什么“不能共存”的道理?就连大家熟悉的滑脉,也分“如盘走珠”的实脉和“稍按就没”的虚脉,遇到肾阴阳两虚的人,左右尺脉更是一边滞涩、一边无力,根本不是单一脉象能概括的。 最有意思的是慢性病人的脉,每次摸都可能不一样:第一遍摸是一种感觉,第二遍、第三遍又有新发现,左右手腕、寸关尺三部各有不同,却又藏着共同的规律。古人早发现了这点,所以《易氏医案》里记录脉象特别细致——原来把脉不是对照“标准答案”找匹配,而是顺着气血的变动,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。 其实不止把脉,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“标准答案”。就像我们总觉得“这样才对”,可亲自经历后才发现,那些“不一样”的可能,往往藏着更真实的答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市怎么加杠杆交易,股票配资专业知识,配资操盘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